原文
《晉書·惠帝紀》:帝嘗在華林園,聞蝦蟆聲,謂左右曰:“此鳴者為官乎,私乎?”或對曰: “在官地為官,在私地為私。”及天下荒亂,百姓餓死,帝曰:“何不食肉糜?”其矇蔽皆此類 也。
白話文
西晉第二代皇帝晉惠帝司馬衷在位之時,某年爆發了饑荒,百姓吃樹皮及草根,晉惠帝問身 邊官員,百姓無米飯充飢,何不食肉糜?「糜」讀音是「媚」,即是指把肉煮成糜爛的肉粥 或肉羹之類的東西。
事實上,當時全國饑荒,何來肉?何來粥?反映高高在上的皇帝,完全不知道民間疾苦。這 話也比喻對事物沒有全面認知,沒有親身經歷過的人,對別人的處境或行為妄加評論或建議。
子曰
從古朝至今朝,每當饑荒降臨契丹,窮人都會吃上「肉糜」,只是「肉」的來源有點恐怖而 已。帝言不假,何譏之有。